撕破黎明的阳光洒向玉龙雪山,奔流的金沙江卷起滔滔白浪。纳西族采来圣雪印在心里,摘下日月披在肩上,凝聚智慧写成经文,随不息的江水翻滚向前,从中国西南慢慢走向世界。
在雪山的映衬下,纳西族向我们走来
肩担日月 多元纳西
纳西族源于我国古代居住在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氐羌族群,后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南迁徙至大渡河与雅砻江流域,再向南迁徙至金沙江上游的东西地带。到今天,纳西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能歌善舞的纳西族
历代文献对纳西族有不同的称呼。汉晋时期《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称其为“摩沙夷”,这是对纳西族先民的首次文字记载。唐代《蛮书》中称其为“磨些蛮”,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称其为“麽些蛮”,意指纳西先民是以放牧牦牛为生的游牧民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纳西族。截至2021年,纳西族现有人口约32万,云南境内29万余人。
热闹的丽江古城
历史上,纳西族的服饰常有变化。宋《太平御览》载,“男女皆披羊皮”。元《云南志略》载,男子“挟短刀,以砗磲为饰”,“妇人披毡、皂衣、跣足,风鬟高髻;女子剪发齐眉,以麻绳为裙”。
而今日纳西族的服饰古朴纯雅,男性服饰是短衣配长裤,外加插有锦鸡尾羽配饰的小毡帽;女性服饰以青、黑色为底,搭配红、蓝色布料。其中纳西族妇女披戴于肩背上的羊皮“七星披肩”(纳西语称“优轭”)最具特色,意为“肩担日月、背负繁星”,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勇敢、美德的象征。
纳西族妇女服饰特色的“七星披肩”
由于居住区域处于横断山脉和滇西高原过渡地带,滇川藏三省各民族在此交汇杂居,纳西族深受汉、藏、白等文化影响,纳西文化也体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历练出容纳百川的张力。
玉龙之下 东巴瑰宝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出独特的东巴文化。作为东巴文化的文字载体,东巴象形文和音节文两种文字,为东巴文化的延续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卷帙浩繁的《东巴经》是纳西族民间信仰“东巴教”的典籍,也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
绘画是纳西东巴宗教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东巴绘画艺术随着东巴教的发展逐渐成熟。东巴绘画可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绘画形象具有强烈的原始意味,画面亦字亦画,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重要参考。
色彩绚丽的东巴画
热爱歌舞的纳西族拥有举世闻名的“纳西古乐”。“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现已失传)组成。“白沙细乐”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性世所罕见,2011年5月23日,“白沙细乐”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丽江洞经音乐”自明清以来就从中原逐渐引进并植根于纳西文化中。清乾隆《丽江府志略》载:府内“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
纳西古乐表演
纳西族的节日更是人与自然合奏的美妙乐章。传说“三多”为玉龙雪山的神灵,纳西族自称“纳西三多若”,意为“纳西是三多神的孩子”。“三多节”是纳西族最盛大的节日,“祭天”是纳西族最重要的习俗,有“纳西美毕迪”的俗语。一般一年两祭,正月大祭,历时3天;农历七月小祭,历时1天。严肃的节日氛围,对歌、跳舞,表达的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奏出的是无限祈福的序曲。
纳西族祈福
金辉玉洁 拥抱世界
宋末元初,丽江木氏土司大量吸纳汉、藏、白等民族的先进文化,吸取多民族建筑风格,建造了丽江古城。它是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特点的合院式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明清时,丽江古城已举世闻名。因木氏土司开放包容的宽广胸怀和举措,古城在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和气度使得这片山河造就的土地充满生机。群峰之间,丽江古城屹立不倒,描绘着纳西族崭新的图景。杨福泉先生评价丽江古城“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上作出了较为成功的探索”。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批热衷于东巴文化的学者涌现,东巴文化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如东巴文化研究的先驱李霖灿先生著有《麽些象形文字、标音文字字典》和《麽些经典译注九种》,方国瑜先生在1981年出版了《纳西象形文字谱》。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推出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杨福泉先生的《东巴教通论》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如纳西族经典故事《创世纪》叙述的那般,披星戴月的纳西族不畏艰险,现如今,他们世代生活的地区有了更发达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穿山越岭,丰富的人文自然风光触手可及,蓄势待发。
翻山越岭的丽江高速公路
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2003年10月15日,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即东巴经)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纳西文化一步一步,走向了更宽广的世界。
美丽的丽江泸沽湖
铅华洗净,当我们站在山顶,苍烟落照,开放包容的纳西图景如巨浪涌入眼帘:朴素的纳西族人在大地上雕刻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与自然同生同长,融汇在亘古不变的山河云海中。
本文参考资料:
1.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县志·卷五民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省志(第二轮)·卷七民族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
3.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杨福泉:《关于当代纳西东巴文献释读刊布和创新的思考》,刊载于《云南社会科学》。
5.和丽琨:《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刊载于《云南档案》。
6.东巴文化研究所:《东巴古籍:世界的记忆 人类的遗产》,刊载于《中国民族报》。
(编辑:王佛保)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