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

ycb (10) 2024-01-17 15:06:12

花灯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戏剧之一,是花灯音乐、花灯演唱、花灯歌舞、花灯剧四种艺术形式的总称。曲靖的宣威花灯是云南花灯的一支,是宣威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丰富,表演形式多样,地方民族特色鲜明,被誉为“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1张

花灯戏《千里送鹅毛》剧照。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2张

花灯戏《孟获出山》剧照。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盘江考》中就记述了他在沾益州(宣威旧称沾益州,州址在今宣威城东)炎方驿龚起潜家避雨借宿时,见到其家中演戏的情景。1985年宣威城内原楚圣宫旁的水井边,出土了一块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的“重修古戏楼记事碑”,碑中提到“戏楼新建已数十年”。至今在杨柳可渡仍有古戏楼遗址。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3张

杨柳古戏楼。

长期以来,宣威民间以“走老丑”的形式丰富发展了宣威花灯艺术。“走老丑”是元宵节期间流行于宣威民间的一种以老丑(角色)为主唱的民间演唱艺术形式,至今宣威民间仍保留了许多走老丑的传统音乐调式。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4张

资料图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5张

资料图

1958年7月,以云南昆明金马坊“太华春”剧社为主体成立的曲靖专区劳动剧团所辖第四花灯演出队一行34人到宣威巡演,留驻宣威成立剧团。60多年来,专业从事花灯创作、演出的人员已传承六代共计200余人,先后创作、移植演出花灯剧(节)目1000余件,10余次参加省级以上汇(调)演,数十次参加曲靖市级演出,有70余件作品在国家、省、市级获奖。2012年,宣威花灯剧团改革为花灯剧非遗展演中心,是云南省内较有影响力的专业艺术团队。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6张

资料图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7张

宣威民间“走老丑”活动。

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现保留传统花灯音乐曲谱、剧本和移植、创作的花灯剧本上百种,演出剧照上万张,演出录像资料数十种,保留有传统戏剧服饰、道具数百件。编辑出版了《宣威花灯音乐集成》《樊同伟戏剧集》《跋涉集·包其祥戏剧作品集》《宣威花灯音乐集萃》等图书资料,培养了很多花灯专业演员及数百名业余爱好者。中心长期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地方文化作出了贡献。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8张

资料图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9张

资料图

在长期的创作演出实践中,宣威花灯在云南传统花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创作题材多取自当地的人物和故事,紧扣当地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音乐创作大量吸收了宣威山歌等民间音乐元素;舞蹈编排多来源于当地农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场景;唱腔、话白大量使用宣威方言,丰富了传统花灯以昆明官话为主的语言表现形式。这些都体现了宣威花灯特有的魅力。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10张

资料图

遇见非遗 | 曲靖宣威花灯:滇东高原的戏剧之花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11张

资料图

宣威花灯来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在宣威市境内及周边部分地区广为流传,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深受群众喜爱,至今民间仍有数百名花灯爱好者长期进行花灯娱乐活动。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已形成集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蹈编排、导演表演等专业人员为一体的人才队伍,成为省内较有实力的艺术团队。

(编辑:王佛保) 来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