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是用动物的毛通过湿、热、压力等作用制成的片状物,是过去人们重要的御寒之物。昭通披毡长约2米,宽约1米。披毡可披可盖,挡风御寒,遮阳避雨,四季皆宜。古代充作战士甲胄,不碍乘骑,可抵御弓矢。1963年昭通出土的东晋霍承嗣墓壁画中,墓主霍承嗣坐像两侧,部曲雁列,有头戴毡帽,身裹披毡,足蹬毡靴,手持梭标的武士。
细褶子披毡产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昭阳、永善、彝良等地处高寒山区的县(区)。毡工以药山、马树、茂林、大山包等乡镇最为有名。毡工既收原料代人加工,也应邀登门擀制,有的也自购羊毛加工成品出售。披毡质量既取决于羊毛质量,也受加工技术影响。羊毛以“六月毛”为最好,毛色光润多脂,擀成的披毡不透雨,其次为“九月毛”,最差的是“三月毛”。
擀毡全用手工,工序为:选毛分等,将分等后的羊毛洗涤、脱脂,用弦弓弹松;卷帘,即将弹松的羊毛平铺在特制的竹帘上,卷成帘筒;用热水浸发;蹬踩竹帘筒,边蹬边泼水浇淋,去掉羊毛中的杂质;提褶;嵌线。尤其是在蹬踩、提褶、嵌线几道工序中,毡工必须有娴熟的技巧,才能使所加工的披毡厚度均匀,结构密实,褶子达到100—120褶的较高要求,这样的披毡尺寸适中,舒卷自如。“筋骨好”“站得直”“褶子细”“收得拢”是昭通披毡基本的质量要求。
昭通披毡是云南昭通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成品精美,结实耐用,是滇东北红土地上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
(编辑:王佛保)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