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抱城郭,看柳渡渔庄,螺洲蟹舍,岚平烟静,置身宛在画图中”,关于杞麓湖,自古以来,人们用极尽美丽的诗句来赞美它。碧空如洗,杞麓湖面如蔚蓝色的丝带,在阳光下闪耀着波光,古人称这奇景为“湖水拖蓝”。
杞麓湖风光
绝美杞麓,湖水拖蓝
杞麓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坝子之中,湖泊长轴呈东西向,是高原断层陷落湖,为高原湖泊。杞麓湖因位于杞山、麓山畔而得名,南距通海县城1.5千米,又名通海。
杞麓湖内湿地
湖体东西较长,南北较窄,呈新月状。古杞麓湖占据了整个通海盆地,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水位下降,湖面缩小。如今湖面积36.73平方千米,湖岸线长度45千米,湖泊蓄水量1.45亿立方米。7条入湖河流(红旗河、中河、者湾河、大新河、十里沙沟、二街沙沟、姜家冲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杞麓湖没有明河出口,镇海岳家营的落水洞为唯一的排洪口,仅通过伏流外泄。湖泊与县城背后山体遥相对应,是通海“山—城—湖”空间格局的重要节点。
山—城—湖空间格局
平畴沃野,秀甲南滇
杞麓湖保障着通海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通海人把杞麓湖称为“母亲湖”。在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的引导下,通海县在保护湖泊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农业。通海坝子气候因杞麓湖而调节得冬暖夏凉,同时也浇灌出平畴沃野的通海坝子,培育出优质的米粮作物。
航拍玉溪通海农田
通海县是玉溪市“南菜北运”“西菜东运”重要的生产基地,蔬菜远销国内外130余个城市地区。以农业种植为龙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农产品商贸和运输物流产业蓬勃发展,以“蔬菜”串联的一二三产紧密融合、蓬勃发展的产业体系成为推动通海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杞麓湖畔农田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杞麓湖畔居住着汉族、蒙古族、彝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多元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兴蒙乡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地,太极黄鳝正是这儿的蒙古族人创造出的独特美食。湖畔的四街镇石板沟,至今还流传着极具地方特色的特殊技艺——高跷舞狮。
位于兴蒙乡的云南蒙元历史文化博物馆
《马刨井》《神仙桥》《神鞭》等蒙古族的民间文学,生动描绘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感人肺腑的蒙古族风情画,流露出一种浓重的古代蒙古族朴实生活气息,听来如一股股清泉流入每个人的心扉。
兴蒙乡民居
河畅水清,岸绿湖美
杞麓湖承担着通海县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任。近年,栖息地恢复、植被恢复和生态驳岸修复等工程设计的实施,进一步保证了湖水与湖滨带水体的连通性,增加了水禽和鱼类栖息地类型,增加了湿地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湖泊水环境得到改善,湖泊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杞麓湖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得到提升。
杞麓湖水源保护站
随着杞麓湖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杞麓湖安家落地,成为杞麓湖的主人。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重要保护工程,成为集湿地保护、科普宣教、旅游观光和生态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秀丽景观。每天清晨,杞麓湖从诗与画的景色中苏醒,微光粼粼,温暖澄明。
杞麓湖风光
(编辑:王佛保) 来源: